哈工大135nm极紫外光源:打破光刻技术垄断的里程碑

时间: 2025-04-07 00:00:31 |   作者: UV-LED固化灯

  

哈工大135nm极紫外光源:打破光刻技术垄断的里程碑

  近年来,光刻机的技术进步对于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在芯片制造的高端领域。202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赵永蓬教授团队成功研发出了13.5纳米的极紫外光源,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在光刻技术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国内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极紫外光刻机(EUV)作为最先进的芯片制造设备,采用波长仅为13.5纳米的极紫外光,能轻松实现更高的分辨率,从而大幅度提高芯片中的晶体管密度。因此,EUV光刻机被大范围的使用在7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的生产,成为促进计算能力和性能提升的关键力量。然而,光源技术的复杂性和高技术壁垒,导致这一领域长期以来被国际少数企业垄断。

  赵永蓬教授团队此次的创新,利用放电等离子体技术,通过高压电场将气体电离生成等离子体,成功生成了稳定的极紫外光源。这项技术的突破不仅解决了光源的产出问题,还增强了其光强和稳定能力,满足了光刻工艺对光源的严格要求。在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后,哈工大的成果让我国在这一重要技术领域的自主研发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过去,我国光刻机的核心部件多数依赖进口,而此次的技术突破标志着我们在光刻机领域的自主创新迈出了关键一步。随着光源技术的突破,国产光刻机的全面自主化也变得更可期。这对于提高我国在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话语权、加速产业体系升级、完善芯片产业链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展望未来,虽然光源技术的突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距离实现全面的光刻机自主化职能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包括光源的稳定性提升、能量利用效率的提高、光线引导技术的优化,以及高精度物镜系统的发展,都是接下来必须攻克的关键难点。此外,光刻机制造中的别的环节,如刻蚀、薄膜沉积等技术,也将是致力于国产替代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半导体行业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形势,尤其是美国对中国科技产业的限制政策愈发严格。在这样的背景下,自主可控成为行业共识。国内各行业协会相继发声,强调依靠自身力量谋求发展,充分展示了行业内的团结与决心。随技术的不间断地积累和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研发技术和市场拓展等方面都在迅速进步。

  在推进自主创新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在积极寻求与国际同行的合作与对话。ASML等国际厂商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并在国内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服务网络,显示出对这一市场的重视和依赖。国产替代的进程,既需要加强自身的研发技术,也要通过积累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双赢的局面。

  总的来说,哈工大的光源技术突破为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希望,这不仅意味着光刻机技术的自主化展开,也为整个芯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面对未来的挑战,中国半导体行业必须继续努力,把握自主可控的机遇,实现从追赶到超越的转变。

  解放周末!用AI写周报又被老板夸了!点击这里,一键生成周报总结,无脑直接抄 → →